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 | 从今天开始,“玩”着学

DS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020-10-25


亚洲首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建筑设计机构
国际知名设计杂志Domus评“2019世界最佳建筑事务所”之一
国际创新商业杂志FastCompany评“2018世界十大创新建筑公司”
曾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社会创新范本


众建筑

十周年作品展

“社会设计:玩着学”

已于11月23日在深圳海上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社会建筑:玩着学-开篇




展览现场回顾


“社会设计:玩着学“展览由众建筑研发部门“众研发”策划,通过对众建筑近十年项目的展示,探讨设计如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以及”玩“对于设计的启发和驱动。


众建筑成立于2010年,以城市、建筑、产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方式实现社会影响力。

设计互联自2016年起就与众建筑建立了联系,“社会设计:玩着学”是众建筑的十周年作品展,旨在以好玩的社会设计项目,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邀请公众共同探讨建筑、生活空间与城市设计等话题。


展览现场



观众看展花絮


部分展品一览





开幕对谈精华



“在职业领域,我们对设计的讨论或许太过严肃。我们太过尊重设计,把它作为一种职业或者专业。而‘玩’这样的一种精神,或者说思考的方式,它恰恰可以把设计打开,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Ole Bouman


特邀主持人

洪晃

媒体人,专栏作家



对谈嘉宾


奥雷·伯曼 (Ole Bouman):设计互联馆长

杜鹃: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国际事物副院长

高震:探月学院(Moonshot Academy)筹建负责人

黄春:珠海华发容闳学校横琴新校筹建负责人

沈海恩 (James Shen):众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顾灵:设计互联品牌总监


Q1: 一个在你一生中对你有影响的建筑物


黄春第一个在我脑海里的就是现在我们的学校(珠海华发容闳学校横琴新校)。
我们的学校跟很多的传统学校不一样。这个玩着学的理念,跟我们学校的本质的理念是一样的——“玩”本身就是教育。我们思考教育本质的时候,到底学生应该在一个什么环境里?传统学校里面有很多的空间,但是那些空间并不是学生自己的,所以我想到了这个空间的首要特点就是:那个地方是学生自己的我看到他们每一个人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或者基地一样,他们感受每一个角落。


鹃:我出生在中国,十岁跟我父母去了美国,当然那时候我不知道我想学建筑,上大学才学。但是学了十几年建筑之后,有一个建筑或者一类建筑,甚至到现在,教设计和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就是我小时候我爷爷奶奶住的四合院。
这个四合院,它的建筑是什么?它的建筑是几个墙,几个房子组成了一个空间。然后这个空间里有我奶奶种的玫瑰花,我爷爷种的无花果,然后我在里面玩,装着写作业。就这个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


建筑,其实是让人来生活的。一个好的建筑,它必须是让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觉得他在里面有个空间,在里面可以找到他想找的一个小小角落,他想呼吸的空气,他想看的话,所以刚才说这个“玩”的概念,我们说的简单一点,它是“玩耍”。
但是说得稍微认真一点,稍微严肃一点,所谓的让建筑和设计跟人玩,就是说建筑和设计怎么能跟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能够有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这种就是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吧。对我来说,可能我这一辈子都会受它启发。


Q2: 我们现在的孩子还会“玩”吗?
社会设计能帮一个人学会“玩”吗?


黄春:我个人的猜想是“社会设计”可能可以翻译成“公共设计”。社会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公共的,是可以分享的,共享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其实我认为校园也应该是一个社会设计或者公共设计。
我在北京四中筹建房山校区的时候,那么喜欢那个设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那个校园里面,所有人是平等的,所有空间属于所有人。


在我们看来,其实“玩”完全可以是学的一种情境,也可以是学的教材。我们请几个同学小组合作,造出这么个小房子来。那么这种“玩”的过程是个教材,从教材里面学会一个东西,对吧?学会工程,学会技术,学会创造。
其实“玩”还可以学什么?比方说他可以是学的一种教法,“玩”本身就是教法。所以游戏化的学习就是用“玩”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式。
我们学习为什么?学得好和学得不好的差别在哪?就是你将来面对一个事情,面对一个职业,面对现象工作,那是面对我们人生的生活。你会不会玩,是吧?你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把这当做一个玩的方式来去做?那也许你的这个事情会做的更有意思。一个不会玩的人。我相信他做任何事情,只能做到职业的层面,而做不到专业的层面。


Q3: 什么叫“社会设计”?什么叫“玩”?

沈海恩 (James Shen):我们其实想告诉大家,建筑和设计更最主要的不是样子,不是这个房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建筑甚至会影响人之间的关系。
反过来,人也会影响环境。我们可以去影响这个环境,影响我们的建筑,影响我们的城市。刚才提的这个四合院的例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四合院就代表很长时间中国社会的一个结构,它也是我们城市的一个结构。但是我们提到四合院,第一会想到就是它的空间,不是它的某一个建筑部分。这个空间我们觉得最重要,因为这个地方可以发生很多不同的事情。它有灵活性,它是人们交流的空间,也是一个“玩”的地方。


所以我们是想把社会、设计、学习和“玩”这些事情穿在一起,它有一方面是环境,它同时也是一个态度,是思维方式。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希望有更多的人的参与,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也不是最懂的人。我们是想从社会学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有些问题,先了解情况。所以我们其实是学生,周围的人是老师。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工作会反过来对大家也有这样的作用。


Q4: 荷兰的教育模式?荷兰如何“玩”?


奥雷·伯曼 (Ole Bouman):荷兰人的传统基本上是新教的传统。新教的传统从根本上来讲的话,是要把任何兴趣的东西要压抑下去。
然后五十年前的荷兰人就突然来个180度的大转弯,突然间他们的教育支柱决定就是要冲破各种各样的紧箍和枷锁,必须要“玩”好,而且一定要包容,要把鼓励变成正面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话,在他们玩的时候,还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所以他们的文化传统还是继续保留下来了。


所以大家在看所有的荷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他在这里头必须有一点幽默感。他必须有一个东西是特别怪的,特别不尽人意的。
在荷兰如果说设计只是功能化,只是为了商业实施,而里头没有一点幽默感,没有一点儿好玩的东西的话,那个肯定就不是好设计了。


Q5: 现在的学校缺少什么?


杜鹃:我们五年前去了香港,改了一些香港大学建筑系的教育,在研究生课程里面,我们加了CHINA这个课程,我们重新编制——每个学期会有很多自选的课,就是说给每一个学生选择性,但是这些自选课不是所谓的兴趣课,也是很严肃的。那这两年下来,他们可以自己去创造他们想要的教育。换句话说,他们也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任,而不是说我们老师把这个教育的菜单定好了,你一定要这样执行。
所以回到刚才你跟我说这个空间的问题,我们把很多空间功能都已经锁定了,某些程度上,它限制了整个思考模式。所以对我来说,又回到一个严肃性来说,往往其实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选择是要让选择人明白,他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玩”对我来说,是通过玩的过程,要让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还是小学生,都知道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要知道他这个过程里他想要什么。那如果他玩到最后,他没有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效果,那是他自己的一个失败。所以我个人觉得,众建筑这次做的所谓“社会设计”和“玩儿”之间的关系,也是这么一个转变。
之前大家想的是,建筑是设计师把一个东西设计好了给你,然后告诉你怎么去住,怎么去玩。那么现在是一个探索——我们怎么一起创作一个更有意义的空间,或者更有意义的学科?



Q6: 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空间里学习?


高震: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到底我们在为谁创造空间?
这是对教学和空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会要求它的空间的开放性,就像刚才黄院长说的,我们要必须是足够开放,绝对不会封闭,或者绝对不会有这个地方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感觉,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基地感。这个地方是我的基地,或者那个角落是我的基地,我在这个位置我就会觉得安全,每一个人也许创业团队的项目办公室是他的基地。我们会有一个人的像电话亭一样的空间,或者是特别小的角落,那个自闭的空间就是他的基地。每一个人在这儿都有他被归属的位置。



Q7: 众建筑对教育设计的未来规划


沈海恩 (James Shen):我们觉得,教育项目可以把我们很多不同的,过去的想法和经验连在一起。我们做了很多项目,有的会被理解是公共装置或者艺术,有的项目是特别大的传统建筑,有的是公共参与的项目。这些应该都可以在教育项目里面去做,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得更多一些。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新的想法——我们会做很多测试,我们会把我们的设计放在不同的学校里,然后跟这些学校的家长、老师、学生产生密切的互动。我们会在中国和美国进行,这也是为了把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方的人,比如在深圳,不止是城市的,还有郊区或者农村的老师和学生的经验连在一起


我们的设计例如福强小学,它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学校,目前还在施工阶段。以往我们和学校的关系应该就在那个时候结束了。但是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在跟他们去谈,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长期的合作?
因为我们是认为一个学校不会说你干完了,就结束了,因为我们的教育也有变化,我们社会有变化,整个世界都一直在变,还变得很快。那我们怎么去面对这样的变化速度?
我们觉得设计必须也是开放的,灵活的,也可以让别人去改变它。所以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支持别人的参与。所以这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也是希望能变成我们所有的项目里边的一部分。




展览看点



如何“玩”着学?

展览展示了众建筑利用试错催化捣鼓参与四种工作方式设计的项目,介绍它们所面对的问题与我们的对策,也设置了体验上述方法的互动模型,希望参与者能够更为直接深刻地了解这些方法。



“试错”的方法


众建筑利用研发“插件塔”的结构材料系统,开始了一系列快速灵活的预制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客户也可以参与如何快速设计建筑。


广仁众空间 摄影:朱锐


为了让参观者可以自己来体验设计制作自己的插件塔。在展览中,众建筑定制了多个磁铁插件塔单元。


插件塔互动模型



“催化”的方法


主要是在教育空间方面,如深圳福强小学改扩建项目,众建筑设计的实施项目,一个内外都有很多开放空间的学校。


福强小学效果图


学习市是众建筑设想的一个由学习驱动的城市。城市空间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学习市 The Learning City



"捣鼓"的方法


众研发开发的玩学架(Plugin Learning Loft)是一个创新教育研究计划,旨在探索空间作为一种创新学习工具,推动认知和社会发展的潜力。



玩学架(Plugin Learning Loft),
Newtowne School,Boston,USA

孩子们在玩学架的水透镜中兴奋地玩耍



“参与”的方法


众建筑利用预制的结构材料,为小樊夫妇设计制作的插件家,让他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小屋。


小樊的插件家


展览中,我们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多个彩色的插件家构件,参观者们自己动手拼装一个属于自己的插件家。


彩色插件家模型


通过众建筑与“社会设计·学着玩”,设计互联邀请公众了解、参与到另一种建筑实践,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并与我们共同探讨建筑、生活空间与城市设计等话题。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3日,我们在园景展馆邀请您前来“玩”着学。





“社会设计:玩着学”展览信息


策展:众研发
展期:2019.11.23——2020.02.23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层园景展馆
         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

主办方:设计互联,众建筑 
感谢支持: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钱源,南都基金会,千渡地产 ,未来+学院 ,Design Trust
特别鸣谢:童筑文化
设计互联特别感谢钱源与信言设计大师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主办方


关于设计互联 

设计互联是招商蛇口旗下首个艺术设计主题的综合运营机构,目前运营的场馆有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与价值工厂。设计互联是世界领先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在中国联合创办的唯一一座文化机构。设计互联作为综合创新设计聚合力平台,致力于为公众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不同凡响的文化体验。


关于众建筑

公司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创立,分别于北京和波士顿设有办公室。我们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教育,办公、居住和城市更新等领域,通过城市、建筑、产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方式实现社会影响力。


关于童筑文化 

“童筑文化“是一个面向4~12岁儿童的建筑学公共教育项目,隶属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未来城市研究所 ”。由建筑师、儿童建筑教育推广者冯果川于2012年创办,通过系列课 程、工作坊、儿童读物出版、教具研发等形式帮助儿童和家长了解和欣赏建筑之美。推动儿童建筑美学基础教育,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意思维和观察力,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认知。










《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

火热在展中

展期:2019年11月2日-2020年2月16日(周一闭馆)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楼主展馆策展人:邱志杰、马丁‧ 霍齐克策展团队:魏颖、克里斯特 · 鲍尔项目总监:邓碧文



特别

 

通知

请              输

为更好地维护展品,为您提供理想的观展体验,《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展览将于12月1日起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敬请留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购票须知


• 门票售出不作退换

• 限单人单次入场

• 6岁以下儿童免票,需由成人陪同入场参观

• 60岁以上长者、6-18岁青少年儿童、全日制学生及教师可享正价票半价优惠(即¥59),上述优待票适用人士需持有效身份证明至场馆前台购买

• 本次展览设计互联会员免费


▼扫码购票▼


▼扫码加入会员▼




参展艺术家

Nelo Akamatsu、Refik Anadol、AnotherFarm & Sputniko!、陈抱阳、Kate Crawford、邓碧文、Akinori Goto、Ai Hasegawa、何晓冬、蒋竹韵、Vladan Joler、Bjørn Karmann、Toby Kiers、Tore Knudsen、刘娃、龙星如、Isaac Monte、onformative、邱思遥、邱志杰、Quadrature、Davide Quayola、Anna Ridler、Mariano Sardon、Mariano Sigman、Universal Everything、吴珏辉、夏语冰


每周六/周日下午14:00,我们都会提供中文导览。此外,还有特别的“AI导览员”,欢迎前来感受现场,聆听作品背后的故事。


▼扫码收听语音导览▼




What's on 近期展览与活动

点击海报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